车游中国首页 - 资讯 - 旅游 - 休闲 - 路线 - 购物 - 娱乐 - 景区福利 - 美图 - 缤纷假期

金丝峡发现罕见大溶洞

2012-06-20 18:02:39来源:陕西汽车网评论:0 作者:liulinfeng字号:||

【车游中国讯】(驻陕西记者王晓民)中央电视台《地理中国》摄制组近日在秦岭地区寻访奇特地质地貌时意外发现罕见大型溶洞景观,由此改写了地质地理学界长久以来认为“秦岭山脉没有大溶洞”的历史。

横亘于我国中部,纵贯陕西,波及陕、甘、豫、鄂多省,长达千余里的秦岭山脉,是我国地理、气候、水系、生物、土壤五大领域的自然分界线。自古以来,巍峨的秦岭成为隔阻我国南北的天然屏障,因此众多“秦岭之谜”始终成为许多领域专家学者长久以来研究、探索的热点。中央电视台为此曾作过多次探秘,其中2010年初热播的8集大型纪录片《大秦岭》曾被海内外传为佳话。

秦岭山脉景象万千,其中汇集我国上百处国家级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和水利风景区的旅游现象曾引起海内外的高度关注。2010年9月,国家旅游局与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同签署《局省旅游合作协议》,确定局省合作共同将大秦岭打造成国家级生态旅游长廊和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此后局省围绕秦岭旅游规划、秦岭旅游开发与利用上升为国家战略等进行了广泛合作。

中央电视台对秦岭旅游发展极为重视,最近几年央视多个栏目组曾走进秦岭探秘各种奇特的地质、生物和气候现象。央视十套《地理中国》栏目去年底曾走进地质学界“商丹断裂带”的命名地金丝大峡谷拍摄了《寻找还魂草》,介绍了金丝峡旅游区内一种药用价值极高的特殊植物——“听着水声生长”的铁皮石斛,该节目播出后在国内外产生了极大反响。

今年6月4日,《地理中国》再次派出由编导、摄像、专家、学者组成的《山水长卷——丹江?金丝峡》摄制组走进金丝峡,探秘远古的丹江文化和奇特的秦岭大峡谷地质现象。一连多日,摄制组在当地向导、武警战士和金丝峡管委会工作人员的配合下,依托绳索、木梯等攀岩工具,兵分两路在金丝峡旅游区内登山入洞,解密一个又一个地质地貌成因。6月10日,摄制组在与当地村庄村民交流中,意外得知金丝峡南边山上有一个大洞,“洞里至少能停几十辆汽车”。这一消息让摄制组人员激动不已,他们推测山洞很可能是远古人类活动区或者大型溶洞,但再仔细询问,当地村民说由于洞太大,又很危险,近十多年间从没听说谁进去过。

为了一探究竟,6月12日一大早,摄制组与当地向导一起背着沉重的摄像器材和户外探险手电、蜡烛、灯具等来到洞口所在的山下,依靠绳索艰难地爬进了山洞。眼前的景象让他们目瞪口呆:顺着手电光束望去,偌大的洞庭之上,是形态各异的钟乳石、千姿百态的石鳗,四周亿万年生成的各类形状的石笋、石林景观让人惊异不已。

看到眼前的景象,摄制组全体人员马上兴奋了起来,一部分人快速架灯、点蜡烛、进行拍摄准备,一部分人摸着崖体向山洞深处探秘,艰难行走约1公里多仍然是各类溶岩景观,而深度难以推测。由于洞内长期无人进入,完全自然状态的洞里地形极其复杂,摄制组在拍摄时多人几次摔倒,膝盖、胳膊被划伤,衣服也被挂破,但执着、敬业的摄制组人员一鼓作气,直到傍晚才带着未能探到溶洞尽头的遗憾离开了山洞。

4月13日,中国旅游报记者在金丝峡采访时遇到了《地理中国》的编导之一袁航,提起这次意外的发现,身上多处被碰伤的他依然极度兴奋。他告诉记者,原来地质学界一直认为,相对于南方而言,秦岭地区降雨量较小,山体石质状态不适合大型溶洞生成,因此秦岭不可能有大型溶洞存在。以前我们在金丝峡拍片时,也看过不少小型溶洞,但这次的发现让我们对秦岭有了新的认识,并且现在发现的金丝峡大溶洞,其景观状态甚至比南方现有的一些溶洞更惊奇、更秀丽,特别是在洞内崖体上一些形如石窟、庙宇;洞庭中神似“关公”、“海豚”等形状的自然生成的岩石体,非常令人振奋。金丝峡溶洞的开发利用价值极高,市场前景一定很好。

  

袁航介绍说,丹江流域446公里,在金丝峡所在的商南就有130公里。过去水运交通的作用远胜于陆路交通。丹江在金丝峡地区有一个大的转弯,金丝峡地区特殊的地质地貌,为丹江水运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水源供给,从这个角度讲,也为人类文明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

据他介绍,本次历时一个多月的拍摄中,将形成《丹江之源》、《溶洞探秘》、《峡谷奇石》、《远古之谜》、《峡谷神绿》五集纪录片,并在CCTV十套《地理中国》中播出,届时,金丝峡新发现的大溶洞将会震撼揭秘。

责任编辑 刘林丰

责任编z
 

分享到:
相关热词搜索:金丝峡溶洞 秦岭山脉 车游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