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视10套《地理中国》栏目组结束了为期40天的《山水长卷——大商南》大型电视专题片的拍摄。《山水长卷——大商南》专题片总长150分钟,分五集,分别从自然资源、人文历史、地质变迁、茶业发展、地域特产等方面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介绍了商南。
商南,位于陕西省东南部,地处秦岭东段南麓,属长江流域汉江水系丹江中游地区,风景秀丽,自然资源丰富。商南历史悠久。北魏景明元年(公元500年)建制,迄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汉刘邦、明闯王和不少文人墨客曾留迹于此。近年来,特色产业茶的发展,成就了商南“中国茶叶之乡”的美誉。这一切的历史积淀、人文发展铸造了《山水长卷——大商南》的精彩画卷。
丹江号子唱响千年发展史
“黝嗷依!哈依!呦嗷! 呀嗷依!呀嗷依嗨呦!黝嗷依!哈依!呦嗷! 呀嗷依!呀嗷依嗨呦!……嗨嚎嗨!嗨嚎嗨!嗨嚎嗨!”这苍劲浑厚,质朴粗犷,悲怆有力的船工号子来自古老的丹江;这雄壮豪迈,铿锵有力,音调一致的船工号子从远古延续到今天,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据我国最早的地理书籍《禹贡》一书记载:早在战国时,丹江就已盛行通航,后繁荣于两汉魏晋,鼎盛于唐、元、明、清,直至民国初年,在京汉和陇海铁路没修之前,丹江一直是连接我国东南和西北的水上大通道。由此可见,丹江号子始于夏周,成于春秋战国,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北谒太华之后,南朝武当。即由洛南县经老君峪,自龙驹寨起航,漂流了龙驹寨以下丹江全程。《徐霞客日游记》是这样记载丹江漂流的:“时浮云已尽,丽日乘空,山岚重叠竞秀,怒流送舟,两岸浓桃艳李,泛光欲舞。出坐船头,不觉仙也!”其情其景,与通往“世外桃源”的武陵古溪别无二致。著名学者陈寅恪教授,在《桃花源记旁证》中指出:商山即“陶渊明写作《桃花源记》的主要根据”。
白浪镇位于商南东南端,东与河南相望,南与湖北相邻,这里鸡鸣闻三省、一脚踏三省,隔江相望的是中国名镇荆紫关,明清时期,荆紫关是重要的水旱码头,每日泊船百艘,帆樯林立十余里,保留至今的上、中、下马驿桥、平浪宫、山陕会馆,以及修葺一新的明清古街,依然镌写着昔日的辉煌。
由荆紫关西进,商南境内的商贾码头有15处,其中过风楼的普峪河码头,当年商店林立,有“七大家、八小家,二十四个猪娃,逢源里不算家。”早在唐代,商南的生漆、桐油、龙须草、竹木就由此启运,经汉江、下长江,远销日本、东南亚。丹凤县城龙驹寨,清代以前是 “北通秦晋,南结吴楚”的交通要冲,久有水旱码头称誉。丹江航道,自春秋战国始即为“贡道”;为建都长安之历代王朝主要补给线,百艇连樯,水走襄汉,龙驹寨江岸是水陆换载的著名码头。现在的船帮会馆,是从船上每件运货中抽取三枚铜钱,日积月累,于清朝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年)建成船帮会馆,以供帮员食宿、聚会、娱乐之用。由于他的建筑华丽,又被称之为“花庙”,或“花戏楼”,一个“花”字,囊括这座古建筑全部的风貌和艺术特色。
随着历史的发展,现今丹江号子已逐渐被人们所遗忘,也鲜有人唱。但是,摄制组通过湘河文化站干部王改明的引荐,找到了当年水旱码头的遗迹和航运遗址,在梳洗楼村马家包组河边陡峭的崖壁上,岩石被竹纤(船工肩上的纤绳)活生生拉磨出那一道道深浅不一的石槽,无不诉说着当年船工们为了生存所付出的艰辛和磨难。现在摄制组重走丹江,挖掘探访自夏、商、周和春秋战国丹江通航以来数千年的航运史,为游人品读数千年的丹江文化史和航运史,都将产生推动作用。
丹江奇石揭示亿年地质变迁
商南盛产水晶、黄玉、绿玉等奇石。央视10套《地理中国》属科普类电视栏目。栏目以地质科考为线索,以普及地理学知识为宗旨,介绍地质学的新发现、新成果、新探索,展示地质地貌的新、奇、特、美。为了深入了解商南盛产奇石的原因,栏目组深入商南青山镇“水晶王”产地原址,对岩石的特性进行分析,寻找产生水晶的地质信息。寻访奇石收藏者王克志老人,了解奇石特征。
最终了解到,丹江发源于陕西省秦岭南麓,途经陕西省的商州、丹凤、商南、河南省的淅川县后汇入湖北丹江口水库。丹江流域面积16812km²,干流全长287km,其中在陕西省境内长243km,河南省境内长44km。丹江在陕西省境内的植被较好,有原始森林,大部分为块状山林,因河流切割,地貌起伏变化很大,山大沟深,一般相对高度在600~1200m,丹江途经均为山川,没有平原。因此,商南境内的丹江河段奇石遍布显而易见。
商南地处华北、扬子两板块缝合部,这里还是秦岭造山带中著名商丹(商州—丹凤)超地壳断裂的命名地。地跨两个大地构造单元,地层出露齐全,岩浆入侵频繁,构造活动剧烈,成矿条件优越。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夜,境内青山镇新庙村重380公斤的五首巨型天然水晶王的问世,揭开了又一段鲜为人知的地质构造故事——丹江奇石,她最大的特点是图形外表光滑,色彩种类丰富,图案画面清晰,形象逼真,个性鲜明,让很多奇石爱好者爱不释手。近年来,由于商南经济的飞速发展,河道里的石头绝大多数已为经济建设“献身”,现在要想到丹江河里淘得一块奇石,已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但对于奇石爱好者来说,丹江的吸引力永远都不可抗拒。
丰富资源谱写醉美商南
商南地处我国中纬度偏南地段的秦岭东段南麓,处于我国地形地貌划分中的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的边缘,在它的东南方是南阳盆地,背面是伏牛山,南面是武当山,在空间上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马蹄形的地势地形特点,从东南方向吹过来的海洋暖湿气流进入后迅速攀升,遇到从北方过来的西伯利亚冷空气后,迅速回旋在商南地域,形成宽达230千米的湿润带,为植物生长提供了优良的生长环境。为了寻找这些丰富的资源,摄制组穿过荆棘、越过高山,寻遍金丝峡,走进玉皇山,访遍商南大小山脉,寻找那些鲜为人知的自然资源。
金丝峡兰花资源丰富,民间兰花种植历史悠久。在金丝峡3公里的峡槽里,生长有上百万株姿态各异、神韵万千的兰花,堪称“秦岭第一兰花谷”。因这里复杂多变的山地气候,兰花变异较多,奇花异草层出不穷,近年来,牡丹瓣、菊花瓣、梅瓣、树型花等蕙兰新品种不断出现,深受兰花爱好者青睐,并多次荣获国家和陕西兰展金奖。2011年,金丝峡被中国植物学会授予“中国蕙兰保护基地”荣誉称号。今年四月份的中国秦岭金丝峡兰花节上,金丝牡丹竞拍到了100万的天价。
2005年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树木专家王明昌教授,生态学专家王得祥副教授在金丝峡内考察时,发现了秦岭地区面积最大,林龄最古老,郁闭度最高的短柄枹栎林。林龄在70年左右,郁闭度大于0.7的集中大面积生长的短柄枹栎纯林。林内林相整齐,林龄一致,林分稳定,树龄最高的有120年以上,绝大部分在70—100年左右,林下密生有毛竹、荀子等灌木,活地被物和枯枝落叶层较厚,野生动物活动频繁。短柄枹栎是壳斗科少见树种,也是温带、暖热带指示树种,它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优良特性。在秦岭地区散生、偶见。此次在秦岭地区首次发现大面积的纯林实属罕见。它的发现将是研究秦岭地区短柄枹栎树种分布,林相变化的唯一依据。
金丝峡自古就有“还魂草”——金钗石斛的传说,据说此草药能使人起死回生,生长在鸡不鸣、狗不叫、半阴半阳的悬崖峭壁上,有神灵异兽庇护,一般人很难采到。金钗石斛,又名金钗石、扁金钗、扁黄草、扁草,为兰科石斛属植物之一。茎丛生,上部稍扁而稍弯曲上升,高10~60cm,粗达1.3cm。是我国传统的名贵中药,现代医学和中医药理研究证明了它能够提高人体免疫能力,抗衰老,抑制肿瘤等功效。由于金丝峡地区仍然保持着相对独立完好的生态平衡,独特的地质地貌,使这里拥有其他地区难得一见的生态系统,从而使这里呈现典型的植物多样性分布状态,而这一切为“还魂草”的生长提供了很好的生存环境。
秦岭杜鹃,亦称高山杜鹃。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侍女峰下,秦岭杜鹃成林成阵,数量万株左右,暮春时节,杜鹃盛开,侍女们便置身于花的世界。高山杜鹃为杜鹃花科高山常绿灌木或小乔木,自然生长状态下树高约3米,生长在海拔2500至4000米山地阴坡的冷杉林中或林缘草坡上。叶簇生枝顶,叶面无毛,叶背被赤黄色密绵毛。花顶生,总状伞形花序,花冠钟状,有白、粉、红等色,一个花苞中有十几朵小花,呈球形开放,色泽鲜艳,花期4至5月。植株丰满,叶大,花美观独特。
在商南玉皇山海拔1200米以上,生长着大面积的秦岭杜鹃。相传,玉皇山很久以前有木城称谓,树连树,藤挨藤,人是进不去的,进去了就永远也出不来了。传说是神了些,但是时至今日,这五千公顷天然原始次森林林海,林涛阵阵,遮天蔽日。是一个偌大的生物宝库,生态王国。秦岭杜鹃就生长在玉皇山主峰玉女峰上。
千年的丹江号子、亿年的地质变迁、丰富独特地自然资源成就了山水长卷详实丰富的史料,为大商南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文/周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