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地名的由来
2015-09-06 10:02:08来源:评论:0 作者:liangsa字号:大|中|小
浓厚文化点缀历史老街



洒金桥:街东系今西安城建城原点。据《咸宁长安两县续志》记载:东侧为隋杨兴村,民国时尚有隋文帝和唐太宗赦命保护的杨兴村古槐。清《长安县志》称:此街位于唐含光门街。南宋和元代称为铁炉街,因古槐下有隋唐建城时迁出乡民回城祭祖的铁香炉,明代改为铁炉坊。葛先生说据《唐书》记载,唐玄宗曾在附近的金水桥洒金钱让官员拾取,得名洒金桥。1966年曾称前卫路,1972年恢复为现名。属回汉民族共居区。
劳武巷:明代因该巷有马神庙而得名马神庙巷。巷北有明代常平仓,清为广备仓。《两县续志》记载清末内有大槐,为隋代筑都城前的杨兴村大槐,有石碑、铁香炉等物。相传,从大槐树下迁来,与隋唐建长安城时大量迁出村民有关。1966年改为现名。
红埠街:隋唐时为皇城由北向南的7条横街的第一横街南侧,前条土城巷是第一横街的北侧,当时街宽三百步(1984年唐城考古勘测队实测为440米),是唐长安城东西交通主干道,也是长安的中心广场,凡皇帝登基、改元、大赦、出征检阅、凯旋,皇帝登临承天门,此街则千官序立,万民唱和,旌旗挥舞,盛极一时。唐末895年,在藩镇王行实、李继鹏等争夺的战火中承天门焚毁,两侧城墙土埠于高温中被还原成红色,后得名红埠街。1966年改为红卫街中段,1972年恢复原名。
兴学巷: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在冯从吾祠修“少墟书院”,门额题“兴学”二字。又于1935年在相连的安庆寺和洪福寺庙址,兴办学堂,得名兴学巷。
三学街:据有关记载,此街北侧的孔庙,唐末为太学所改京兆府学、宋亦为京兆府学,至明代为西安府学,即现碑林。明成化年间,咸宁县学、长安县学先后移至府学东西两侧(在今咸宁学巷和长安学巷),得名三学街。街侧有唐槐四株和有登城墙和魁星楼阶道,系“西安历史文化散步道”中的一条经营古玩商品的仿古建筑街。
正学街:清代时,因此街有多家毛笔店铺而得名笔店巷。1932年,因西侧原有明代的正学书院而改名正学街。1966年改为反帝一巷,1972年仍恢复为正学街。正学书院系宋张载(横渠)讲学处,后人立祠,清代仍设为书院,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书院部分拓入总督部院。
北广济街:1984年唐城考古队实测,此街位置占唐承天门大街西一面,南广济街占东面,故两街南北未能对直。街北端即唐承天门遗址(今莲湖公园内)。宋代修建广济渠引浐河水供府城饮用而得名广济街。元《长安志图》此街称广济街,今南广济街称药市街。明清时期将西大街南侧的药市街改为南广济街,遂将此街改为北广济街。清末,北段称为狮子庙街。1966年统一改名为风雷路,1972年恢复为北广济街。属回汉民共居区。
甜水井街:宋《长安志》记载:唐代门内大街称含光门街,街侧有鸿胪寺和鸿胪客馆(即唐政府的外交部和国宾馆),晚唐曾有四千余名外宾滞留此处。元《类编长安志》:元代称含光街。明代为含光坊(今含光路一带)。清康熙年间因此处井水甘甜得名甜水井街。1966年曾改为前卫路南段,1972年恢复原名。
报恩寺街:唐中宗时辟鸿胪寺一角在皇城第七横街修懿德寺,元代为蒙古贵族的花园,为报母恩在此修建大兴国报恩寺。明初简为报恩寺,街遂以寺为名。1966年曾改为东升街西段,1972年更名为东升街,1981年恢复原名。
湘子庙街:据元《类编长安志》:“安上门(今南门)内街西有唐末迁来的杜祁公(杜佑)祠,俗呼为嵇康庙”。宋志称杜相公庙,明代在街东段建为湘子庙,街随庙名,称大湘子庙街,偏西南街称小湘子庙街。1966年此街改为东升街,1981年将大小湘子庙街合并为湘子庙街。另有许士庙街、马神庙街等,均属此类而命名。葛慧先生说。
上一篇:西安周边,小长假可以去哪里
下一篇:下一篇文章标题下一篇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