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锣鼓、户县民谣、春联对联中的陕西历史、牛郎织女传说中的传统文化。昨天上午,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陕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第二届关中民俗文化艺术研讨会在西安召开,来自北京、上海、浙江、香港等全国各地区的民俗专家学者云集西安,共同探寻关中民俗文化艺术的历史变迁和发展规律,从而留住中华民族文化的根脉和记忆。会场上,专家们的精彩发言赢来一阵阵掌声。
罗杨:民俗是民族心灵的基因和密码
“对一个民族,是什么留给大多数人的记忆?是什么塑造了大多数人的心灵?不是那些改变历史的重大事件,也不是那些博大精深的经典宏幅,而是来自我们民间的民俗文化和草根文化,民俗是民族心灵的基因和密码。”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党组书记罗杨的开场白打动着在场的每一个人。“因为它们就在我们的身边,千百年来存在于老百姓的生活和传承中,在成千上万的老百姓血液里流淌着,每个老百姓都是文化的传承人。”
刘斌:关中民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脉
“陕西尤其是关中地区地理位置的适中性和历史积淀的久远性,造就了这里底蕴深厚、个性鲜明、形态多样的民俗文化,这是中华文化的根脉所在,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联党组书记刘斌说:“在这片热土上孕育和发展的诸如华县皮影、华阴老腔、陇州社火,还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收藏的大量关中历史文化遗存等都值得专家深入考察和探究,从而推进陕西文化强省的建设。”
王勇超:用清贫和执著守望住精神家园
“关中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独特的关中民俗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蕴涵着黄土地粗犷豪放的神韵,集中展现了数千年来民间文化的精彩。”中国民协副主席、陕西省文联副主席、省民协主席王勇超在会上为保护关中民俗文化深深的忧虑。他说,优秀的民族民俗文化不断受到各种挑战,缺少了安全感。因此,当下就需要民间文化艺术工作者甘受清贫,坚守执著进行抢救和保护,守望住我们民族的精神家园。